以教育家精神推动高校铸魂育人
【沿着党的二十大指引的方向·教育笔谈】
今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强调:“新征程上,希望你们和全国广大教师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自信自强、踔厉奋发,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全国教育工作者应牢记总书记嘱托,坚守教育报国初心,勇担铸魂育人使命,展现高尚师德情操,努力成为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
勤学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教师的身份注定了教师需要时刻保持对学习的兴趣,不断探索学习新的学科知识与教育技能,要加强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学习,在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同时,主动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主导”意味着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与规范行为的责任,发挥着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与个性发展,做到因材施教。教师唯有不断学习,形成并夯实终身学习意识,紧跟社会发展趋势,锚定学生成长需求,扩容自身专业技能知识,更新教育教学核心素养,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才能做好“大先生”,建造牢固的学习之舟,稳载学生驶向知识彼岸。
此外,教师在勤学苦练教育教学核心技能之余,还应不断进行思想理论学习,把牢思想之舵,逐渐提高师德认知,充分发挥师德认知在教师职业道德建构中的基础性作用,以“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外在基准和内在尺度来规范自身言谈举止,正确地调节处理教育活动中面临的各项矛盾。当今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高校教师应不断更新自我学习观念,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扬弃个体教育经验,积极学习专业前沿技术,掌握学科新型教学思路,把握人才发展方向,具备教育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能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笃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高校教师教授学生,不仅自身要有渊博的知识储备,更要将理论联系实践,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教育实践,在知行合一中引导学生发展。千百年来,一大批优秀教师笃行不怠,将自己献给了教育事业。“三尺讲台系国运,一生秉烛铸民魂”,教学需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需要优秀的教师站上讲台,传递知识与崇高价值,需要教师以赛促教,以具体实战项目为教学载体,综合运用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作用。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传授书本知识,践行“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还要通过学生的学习反馈,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不断调整师生之间的互动,以收获更佳的教学效果。美国教育家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离不开经验和反思。高校教师应深刻理解教育的内涵价值与现实意义,不仅要做知识的讲解员,更要做自我反思的示范者,及时对教学进行回顾,阶段性总结教学经验,调整改进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对于广大教师,特别是刚刚迈入教师行列的新进教师而言,在不断完善自身专业教学技巧的同时,还应逐渐增强作为学生专业知识和思想发展引路人的教育使命感与责任感,充分发挥良好师德情感对于学生成长和进步的教育引导功能。同时,高校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发现学科之美、之趣,使学生产生对学科的热爱和追求,自觉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些不仅是教师提高自身能力素养的基本要求,更是以实际行动为学生树立榜样,鼓励学生时刻反思自己、实现有效学习的必要方式。
求是
“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实践可得真知。这告诫我们:不能自以为是,要保持谦逊务实的作风去探求真理。高校教师身兼教育工作者与科研工作者的职责,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主力军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贡献者,需要积极投身基层、融于实践,当好人民的学生,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所盼的问题,探寻教育过程的规律和学科专业的真理。
作为教育者,应自觉成为一名“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在教学活动中积极探索教育规律,总结凝练学生发展规律,深挖不同学生的优势与潜能,针对其特长制定培养方案,鼓励学生发挥自身才能,推动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前仆后继,引导学生树立报效祖国的高远志向。
新时代高校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保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态度和“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以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职业目标,以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需求为科研引领,扎实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奋力攻坚科学研究难题。要有“把冷板凳坐热”的钻研精神,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理想信念,向钱学森等我国老一辈杰出科学家学习,并以黄大年等时代楷模为榜样,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勇历涉滩之险,勇尝爬坡之艰,勇破闯关之难。高校教师应充分利用自身教学与科研的双重身份,在强国建设、英才培育中挖掘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在科技报国、破壁攻坚中锤炼热爱科教、无私奉献的师德意志,发挥自身最大的力量。
创新
高校教师应培养“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强化“因时制宜、超越陈规”的创新思维,及时跳出思维定式和“舒适圈”,努力成为具有专业化知识和创造性能力的人才培养者、攻坚克难的推进者,成为具有使命感和创造能力的创新型教师。走在科研与教学的创新之路上,高校教师应始终心怀国之大者,以加速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挖掘和激发自身的内在动力。青年学生作为时代生力军,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如何挖掘其具备的巨大能量,帮助其成为可能成为的“最好的样子”,是人才培养的永恒课题。学生是发展的,社会是变化的,高校教师要时刻坚持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师德作风并落实于具体行动之中,以初心不变、使命不变的原则来谋划应变。不仅要做好当下的教学工作,更应以身作则看到长远的未来,要驱动自身思考教育问题,对接专业发展新业态,融合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吸纳新兴前沿知识,提升人才适应性,做到“经师”和“人师”的统一,矢志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时代浪潮滚滚向前,人类社会发生着深刻变化。“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眼下的教育教学模式能否适应新发展格局,教育知识能否满足学生发展需求,需要高校教师以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力去观察、思考、总结,并在行动上大力开拓创新,发挥好高校教师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在高等教育中,高校教师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在国家发展建设中,高校教师是科研创新的主力军。人才培养方面,高校教师应以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为己任,自觉承担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科学研究方面,高校教师应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线,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勇攀科技高峰,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作出贡献。
总之,广大高校教师应自觉保持躬耕教坛的敬业精神,时刻坚守立德树人的教育初心,立足教书育人本职,努力实现“知、情、意、行”有机融合,在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上更好地发挥教育铸魂育人的作用。
(作者:胡穗,系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校长)